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政通路7号  
邮编:528300
电话:0757-22227852
传真:0757-22331110
企业网址:http://www.sdpdi.com
E-mail:gdsdpdi@126.com

您现在的位置:

许红卫:解析“一主两副”的基本原理及其认知方法

解析“一主两副”的基本原理及其认知方法
 
   【注:本文刊于《中华建设》2013年第1期(总第92期),署名:许红卫。】


1引言

“一主两副”是《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下同)的核心成果,也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统筹全省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主旨是构建以武汉为主中心,以襄阳、宜昌为副中心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在近10年时间的实践检验中,其不断得到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的落实与支持。2012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创新引领建设‘一主两副’中心城市”一文,盛赞湖北“一主两副”的“开发建设尤为引人关注”。
事实证明,“一主两副”之于湖北,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切实有效。但关于“一主两副”的理解和认识,却一直处于支离破碎、浅尝辄止的状态。为此,需要从基本原理、从认知方法上,全面、系统的领悟和掌握其本质特征及其科学内涵,从而坚定信念,增强深入、持久实施“一主两副”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一主两副”的形成过程

1990年代初,针对湖北长期一主(武汉)独大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特五大”的发展战略,其基本思路是加快发展一个特大城市(武汉)、五个大城市(黄石、荆沙(即荆州)、襄樊(即襄阳)、宜昌、十堰),并以此为中心带动全省的发展。
2.1 萌芽阶段
受时情的局限,“一特五大”是带有一定的地域均衡色彩的。随着“一特五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并逐步成为现实,其仍显分散的缺陷进一步突出,寻求再集中的愿望也就日益迫切。
在湖北省“九五”计划中,既坚持了“一特五大”的精神,同时又提出“重点建设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宜昌、襄樊为顶点,江汉平原为中部腹地的‘金三角’地区”。
2.2 雏形阶段
1999年4月,“湖北省城镇发展战略与城市化进程研究”(湖北省“十五”计划前期研究成果,许红卫、占世良、章明龙、易亚苏)认为,在上述五城市(襄樊、黄石、宜昌、荆州、十堰)中,应优先加快宜昌和襄樊的发展步伐,优先增强宜昌和襄樊的实力;湖北省的城镇空间结构应规划为金三角、大三带的格局,其中,金三角是以武汉、襄樊和宜昌三个大城市密集区为顶点的金三角。
在湖北省“十五”计划中,虽然该金三角思想未被采纳,但在其“城市化和城镇体系发展专项规划”中,认可“优先加快宜昌和襄樊的发展步伐,增强宜昌和襄樊的实力”。
2.3 成型阶段
上世纪末,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建设部的有关精神和部署,《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1999年9月,成立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省建设厅办公,占世良兼任办公室主任;2000年2月,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规划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等,许红卫为项目负责人。
2001年10月,该规划提出除武汉之外,再同时构建两个“全省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设想,并通过了湖北省专家咨询论证会(11月)的审查;2002年5月,该规划予以进一步提炼,正式表述为“一主二副”,并先后通过了湖北省建设厅(6月)和国家建设部(10月)的审查;2003年8月,该规划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国家建设部批复实施,批复强调“全省城镇发展要以武汉、襄樊和宜昌三个城市区域为重点”。
2003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指出要“着力抓好武汉大都市圈建设”,要“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带动全省城镇整体发展。
2011年2月,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坚持以武汉为全省主中心城市,以襄阳、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主两副”总体格局;2011年4月,省委、省政府先后在武汉、襄阳和宜昌召开“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现场办公会,之后,还发布了3个配套性文件。
3  “一主两副”的基本原理

“一主两副”不是一个简单的“主”和“副”的问题,其核心思想在于主次分明、纲举目张,是具有深厚的基本原理作支撑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3.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iix)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
“一主两副”就是遵循该理论,明确发展的重点,突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一主两副”战略宜昌现场办公会的讲话中指出,我省要尽快形成多点支撑格局,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湖北整体崛起;省长王国生在“一主两副”战略襄阳现场办公会的讲话中强调,从区域发展的带动力看,武汉和宜昌、襄阳分处鄂东和鄂西南、鄂西北的“金三角”阵型,将成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稳固支架。
3.2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在美国区域科学家弗里德曼(J.Friedmann)对区域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所作的经典的理论概括上形成的,他指出,在起飞阶段,边缘区在核心区之间被不断瓜分和组合,单核的核心-边缘格局将逐渐转变为主中心和副中心相互依赖的多核结构。
目前的湖北省,正处于起飞阶段,特别是近5年,是我省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因此,湖北省从单核的核心-边缘格局向“主中心+副中心”的多核结构的转变,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3.3  城市金字塔规律
城市金字塔规律是从城市规模等级和等级数量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城市规模分布的现象和特征的,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呈金字塔状。
湖北从一主独大到“一特五大”,再到“一主两副”,就是在促进全省中心城市形成更有序的等级和梯队,从而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2011年1月,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今后全省的经济布局就是3个三分之一,武汉占三分之一,2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阳)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占三分之一,这也是该规律精彩的演绎和巧妙的运用。
4 “一主两副”的认知方法

承前所述,湖北正处于构建“主中心+副中心”的关键时期,那么,湖北为什么是“一主两副”而不是“一主一副”或“一主三副”,科学的认知既需要精准的论证,也需要精确的计量。以下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一目了然:
4.1  模糊聚类分析法
事物之间的界限,有些是确切的,有些则是模糊的,当聚类涉及事物之间的模糊界限时,就需要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我省的各级城市中,武汉长期一主独大,是独立的第一类,但在其他城市与城市之间,特别是同等级别城市之间,无论规模、职能等,虽有差别,但差距不大,属于模糊界限。
为此,《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就充分运用了模糊聚类分析法。首先,是针对即期统计数据(即现势综合实力)的模糊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另外2种模糊聚类分析,一种是针对综合实力增长模拟的,一种是针对发展制约因子加权分析的,经如此定量分析,精确表明武汉、襄樊、宜昌非常明显地高于荆州、黄石、十堰等,襄樊、宜昌应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类,成为全省副中心城市。
4.2  密度分析法
密度分析法是用某些反映城市集聚与扩散实力或强度的要素,例如经济、人口、资本、科技等的密度,来表示与中心城市的疏密关系,并进行集聚与扩散的研究。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从经济发展水平、国土效益价值、人口分布密集程度等方面开展密度分析,都表明湖北明显存在以武汉、襄樊、宜昌为中心的三个城市密集区;若再将不同因素密度分析的结果予以叠加,“一主两副”的特征就更为明显、更为突出。
4.3  区位分析法
区位是某一地方相对于该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位置、环境、交通、经济、政治等)的总和,其中,最有利的发展区位有2种:中心区位和枢纽区位。当一个城市能同时具备某一区域中心区位和枢纽区位的特征时,无疑会成为该区域的首位城市。
湖北的地域空间形态呈几何三角形,其三角的指向及所对应的片区分别为鄂东、鄂西北、鄂西南,武汉、襄阳、宜昌分居三角片区的中心区位,且同时具备该片区而且超越该片区枢纽区位的条件,其中,武汉是著名的“九省通衢”之地,襄阳则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而宜昌也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誉。总之,武汉、襄阳、宜昌得先天之地利,是当之无愧的主中心、副中心角色。
5  结语

无论是“一特五大”、“金三角”还是“一主两副”,都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密切的思想渊源,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是辩证统一的;“一主两副”是对“一特五大”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金三角”则是承前启后的支点和纽带。
      “一主两副”不是一个肤浅的、表面的现象,它既有客观的基本原理,又有严谨的认知方法,蕴含着科学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它汲取了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精华,经历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也凝聚了历届省委、省政府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是一个大集体的成果。

原文链接:
http://book.zhjsw.cn/menu.php?qi=92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政通路7号 邮编:528300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ShunJian 电话:0757-22227852  E-mail:GDsdpdi@126.com
备案号:粤ICP备05023931号